張倧 Jeong Giong • 发布于 2周前
一名Gen Z INFP,只要是有興趣的東西都會刨根究底。新聞議題、宗教研究、廣東話、電影賞析全都能觸起我的求知欲,喜歡美食、攝影、旅遊。
0
0
改篇自俄罗斯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去年艺术节因故取消的《罪与罚》,在今年成为艺术节的重头戏,在上周末(3月21-23日)搬上香港演艺学院的舞台。由金像奖演员袁富华与自由身演员梁天尺分别饰演对立的两位男主角,亦正亦邪、机关算尽的总督察董邵勤由袁富华饰演,状态混沌、有无限思绪的「杀人犯」黎政歧由梁天尺饰演,二人在剧中将分别对道
德与法律进行正义的批判。
《罪与罚》这个故事,关于正义,也关于社会的低下阶层,在当时的社会,吃都吃不饱,到底谁还在乎正义?
要讲《罪与罚》,就不得不提费奥多尔·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背景。在1866年出版《罪与罚》前,杜斯妥也夫斯基曾因革命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十年,直到1860年才回到当时俄罗斯的首都圣彼得堡。作为一个土炮香港人,相信大家对西伯利亚都很熟悉,比大家早百多年,杜斯妥也夫斯基就已经成为冬天的冠军。在西伯利亚的那十年,成为他的一个人生转折,他遇上他的信仰,也遇上他的妻子。
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人生与信仰深深地主导了《罪与罚》的创作,这部作品不单是一个关于犯罪与忏悔,更是对人性道德与社会现状的剖析。在小说中,杜斯妥也夫斯基用主角 Rodion的「犯罪」,探讨了当时社会的巨大不平等,挑战读者对「对与错」的既定认知。这本书是他提出的一个问题,在一个充满压迫的社会中,人是否有权为了改变命运而跨越法律的界限?这个问题出现在1866年的俄罗斯,而在今天的香港,仍然能被探讨。
0
0
版权所有 ©2025 炮台山媒体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