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走出原生,走入自我:我對原生家庭與婚姻家庭的反思
Grace Kam
發布於 2 天前
0
0
在華人社會中,「孝順」一直被視為美德的核心,但當我們長大成人,成家立室後,這份孝順是否仍應凌駕於我們所建立的新家庭之上?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也是不少人成長過程中必經的心理關卡。
我來自一個傳統家庭,從小被教導要聽從父母的意見,不要忤逆長輩。在那樣的成長背景中,服從與順從似乎成為維持和諧的標準。然而,當我自己成為了父母、伴侶,當「我的家庭」開始與「我來自的家庭」產生交疊,我才深刻體會到——兩者並不能簡單地被放在一個天秤上衡量。
我曾經看到朋友的婚姻陷入困境,只因她的丈夫事事聽從原生家庭的意見,即使那意見對自己的家庭明顯不利。丈夫要求妻子要對他沒有經濟能力、亦無品行的姐夫禮敬有加,這些要求讓她內心掙扎、家庭氣氛緊張。這一幕讓我意識到,當一個人無法在原生家庭與婚姻家庭之間建立界線時,不僅會讓伴侶失望,也會讓「家庭」這個本應溫暖的詞彙,變得沉重且充滿壓力。
原生家庭賦予我們生命與價值觀,但它不應該限制我們發展新生活的空間。婚姻是一場與伴侶共同打造的旅程,兩人之間的關係,應當建立在互相尊重、信任與溝通之上,而不是一味地犧牲與妥協。
若原生家庭的價值與現實婚姻產生衝突,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自我覺察與適時地建立界線。這並不代表我們不孝,而是懂得保護自己所愛之人、為自己的家負責。事事順從父母,有時只是懶於面對衝突的逃避,而不是成熟的選擇。
在這條走出原生、走入自我的路上,我學會了對父母說「我知道你們關心我,但這是我家庭的決定」,也學會了與伴侶攜手承擔選擇後的結果。我們不再只是父母的孩子,而是某人的另一半,是孩子的父母,是這個小家庭的守護者。
這是成長的證明,也是愛的延續。
0
0
版權所有 ©2025 炮台山媒體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權利